- 闫圆圆;包永胜;
金属钯催化的C—H键活化反应是现代有机合成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可以直接对有机分子中的C—H键进行功能化,从而形成C—C键以及C—杂原子键。然而,C—H键存在潜在活性问题,若底物具有多个活性相近的C—H键,则反应的选择性难以控制。为此,研究人员发现利用钯催化安装导向基团或瞬态导向基团以实现特定C—H键位置选择性是极具潜力的方法,本文总结了近年来这两种方法的研究进展。
2025年03期 v.39;No.207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1K] - 胡娟;包永胜;刘丹;
与N-羟基邻苯二甲酰亚胺相比,草酰胺酸廉价易得且具有优异的原子经济性和稳定性。常被用作氨基甲酰基自由基前体,在温和条件下可以实现多种底物的氨基甲酰基化。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草酰胺酸与烯烃、卤代芳烃、酰氟、醇胺和杂芳烃之间的氨基甲酰化反应以及草酰胺酸分子内环化的反应,重点探讨了部分涉及可见光参与的反应,旨在为研究可见光催化草酰胺酸脱羧提供参考。
2025年03期 v.39;No.207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7K] - 何海亮;刘清德;
煤矸石具有污染、可利用双重属性,各地区煤矸石组分有差异,煤矸石综合利用途径也各不相同。煤矸石综合利用具有成本低、处理量大的特点,针对不同需求和煤矸石特性,应对煤矸石进行分质分级处理,寻求最合理的煤矸石综合利用途径。本文论述了煤矸石的特点及危害,结合煤矸石的理化性质,对煤矸石综合利用途径进行了分析,以期进一步发掘煤矸石的资源价值和经济效益,提高煤矸石综合利用率,减少煤矸石对环境的污染,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2025年03期 v.39;No.207 9-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6K] - 黄贵秋;卢淑珍;梁文贞;余田梅;
非均相固体碱催化油脂制备生物柴油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碱土金属氧化物、负载型固体碱、生物质基固体碱等催化油脂制备生物柴油的最新研究进展,对今后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做出了展望。
2025年03期 v.39;No.207 1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2K] - 刘瑞琳;
内部审计是国有企业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着增加组织价值和改善组织运营的作用。A化工集团作为市属大型国有企业,旗下拥有200余家以化工产业为主的企业。近年来,由于化工行业安全事故频发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进一步聚焦安全责任落实和研发投入效能转化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A化工集团创新性地实施了“巡审联动”的内部监督机制。本文将探讨当前国有化工企业内部审计所面临的现实难题,并分析党委巡察与内部审计联动监督的实践应用。通过守正创新、积极探索,助力国有化工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2025年03期 v.39;No.207 1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3K] - 曾向东;
在化工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出现为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财务管理是化工企业管理的核心环节,在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化工企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因此,对财务管理模式进行优化和提升,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本文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视角出发,研究化工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优化路径,旨在为提升化工企业财务管理效果、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行的参考。
2025年03期 v.39;No.207 19-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7K] - 郭梦扬;
全氟磺酸膜是以聚四氟乙烯为骨架、末端带有磺酸根的烯醚结构为侧链的全氟聚合物,可被用于氯碱工业和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等领域。本文通过对国内主要申请人山东东岳集团以及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专利申请进行分析,旨在了解国内技术发展的现状。
2025年03期 v.39;No.207 2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5K] - 周莉莉;
本文分析了天津长芦海晶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晶公司)在智能制造和数字化转型方面工作成果。海晶公司利用工业大数据和关键技术,提高生产、管理、物流效率,实现流程的高效、绿色和智能化。重点是智慧盐田建设,包括生产指挥中心、智能防雨系统和通用机器人。数智化运营项目计划在2025—2026年初步完成,目标是建设智能工厂或数字化车间。海晶公司还计划在2027年底前,将各生产单位转型为智能工厂或数字化车间,实现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运营。数字赋能阶段将注重信息共享和数据赋能,提升全景可视化水平,改变工作和经营管控模式。海晶公司还将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以内部培养为主,并科学规划资金以确保项目顺利进行。
2025年03期 v.39;No.207 26-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8K] - 徐文;何金丽;
在国家绿色发展战略部署下,石化行业正探索绿色金融发展之路,碳金融理念正逐渐融入石化行业全面发展过程中。鉴于石化行业的高能耗、高排放和高污染特性,有效利用碳金融和碳市场对推动其绿色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文概述了碳金融概念、国内外碳金融发展现状及石化行业碳金融发展趋势,并建议石化行业应积极参与碳金融,利用其业务实现减排,并提出相关建议。
2025年03期 v.39;No.207 30-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3K] - 田泽杉;杨新衡;董华路;孔令勃;
聚氯乙烯(PVC)的热稳定性是生产和加工过程中最受关注的问题,通过添加热稳定剂可以显著提升这种性能。目前,市场上的PVC热稳定剂主要包括铅盐类、金属皂类、有机锡类、有机辅助类、复合类以及水滑石类等几种类型。本文重点讨论了近年来PVC热稳定剂的发展趋势,特别是在国家环保要求的背景下,逐渐向无毒、无污染、高效、复合方向发展的产品。
2025年03期 v.39;No.207 3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4K] - 宋江福;
传统电炉法在高温下还原磷矿石时,会产生大量废气,其中含有磷化氢、一氧化碳、氟化物等有害物质,同时还会生成含磷、氟的磷渣,并产生污水,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本文深入探讨了多种改进的黄磷生产工艺,如新型电炉技术、等离子体技术和湿法冶金技术,详细论述了废气、废渣及废水的处理技术,着重强调了清洁生产工艺对于实现黄磷生产绿色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意义,可供相关人员参考。
2025年03期 v.39;No.207 3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9K] - 王旭东;武文雅;
针对煤化工废水处理过程中污染物种类繁杂、浓度高、处理难度大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智能化控制的煤化工废水处理与循环利用技术。该技术深度融入智能化控制系统,达成了废水处理全流程的自动化与精细化管理,解决了传统处理方法存在的效率低下、药剂浪费、处理效果不稳定等问题。基于智能化控制的研究结果表明,此技术不仅可以显著提高废水处理效率,还能精确把控污染物去除率。这一研究成果具备广泛的实用性,有望在煤化工行业的废水处理与循环利用环节全面推广应用。
2025年03期 v.39;No.207 39-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5K] - 贺晓洁;
钯(Pd)催化的C—H活化凭借高原子经济性和温和条件,成为绿色构建C—C键的有效策略。但均相体系存在Pd回收难、产物污染等问题。非均相催化通过使用固体材料负载Pd,提高催化活性与可循环性,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方向。载体材料的孔径结构、表面性质直接影响Pd的分散度及稳定性,推动新型载体的开发是实现绿色化学的关键。该领域的发展对药物合成、功能材料制备及工业绿色化转型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2025年03期 v.39;No.207 4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9K]
- 巩猛;
本研究探讨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OES)在固废类污染土壤重金属检测中的应用。首先介绍了ICP-OES的基本原理,然后详细阐述了其在固废类污染土壤重金属检测中的样品采集、处理、消解、仪器调试与标准化以及重金属元素的测定和数据分析等步骤。实验结果表明,ICP-OES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精密度,能够满足固废类污染土壤重金属的检测需求。本研究的结论对于利用ICP-OES开展固废类污染土壤重金属的检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25年03期 v.39;No.207 9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6K] - 李浩;邢玉成;张艳;
本文对过氧化钠碱熔-ICP-AES法测定矿石中钨、钼、锡的前处理过程进行了优化。通过热水浸提分离上层清液,结合盐酸+酒石酸+过氧化氢混合溶液酸化,有效去除Fe、Co、Ni等干扰元素。方法验证表明,检出限为钨0.010μg/mL、钼0.005μg/mL、锡0.004μg/mL;精密度(相对标准偏差,RSD, n=12)为钨<3.93%、钼<5.85%、锡<5.80%;准确度(相对误差,RE, n=12)为钨<1.60%、钼<2.54%、锡<1.92%。分析结果与标准物质认定值一致,准确可靠。
2025年03期 v.39;No.207 97-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9K] - 白佳明;宋宇真;
为了测定河北巨鹿老漳河周边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本文选用了国家标准重铬酸钾容量法。称取一定质量土壤样品,加入重铬酸钾-硫酸溶液,经油浴加热,一方面有机碳被氧化成二氧化碳,另一方面重铬酸钾被还原,用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滴定剩余的重铬酸钾,依据重铬酸钾溶液的消耗量,计算出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研究结果表明,河北巨鹿老漳河周边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在1.023%~1.477%之间。此研究为广大工作者测定样品中有机质的含量提供参考。
2025年03期 v.39;No.207 100-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5K] - 周建强;
传统生物滞留设施填料在雨水径流污染物处理中有着严重的不足,随着铁碳微电解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在人工湿地中有相关研究。本文通过设计不同铁碳比(m/m),研究对雨水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研究发现,铁碳比(m/m)为3∶1时,有更好的吸附效果,对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和总磷(TP)去除率分别为36.12%、33.41%和85.85%,氧化还原电位为-165 mV,其还原性均高于其他系统。
2025年03期 v.39;No.207 103-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5K] - 钟天生;
运用安捷伦7697A型顶空自动进样器,对顶空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技术测定水样中三氯甲烷和四氯化碳含量的方法进行优化。调整顶空瓶的加热温度和稳定时长后,取10 mL水样置于20 mL的顶空瓶中预处理。在顶空自动取样系统内进行完成加温后,系统自动抽取样本。采用HP-5型毛细管柱进行分离,通过微型电子捕获检测器进行最终分析检测。当三氯甲烷质量浓度在5.0~50.0μg/L、四氯化碳质量浓度在0.5~5.0μg/L范围内时,该方法线性相关性良好,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7和0.9992。加标样本的回收效率在93.4%~103.3%,相对标准误差范围为1.4%~2.6%,方法的检测限分别为0.1μg/L和0.2μg/L。新优化的技术手段简便快捷,灵敏度和精密度高,非常适应用于大批量水质检测的需求。
2025年03期 v.39;No.207 107-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8K] - 杨娟;冉勇华;
目的:建立流动注射分光光度法用于大气降水中铵盐的测定方法。方法:采用流动注射分光光度法与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测定大气降水中铵盐的结果比对。结果:流动注射分光光度法线性范围分别为:0.003~5.000 mg/L(r=0.9999),其检出限低、精密度高、正确度好。结论:该方法快速、准确,能用于大气降水中铵盐的测定,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
2025年03期 v.39;No.207 110-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4K] - 冯贯叶;
自玩具开启工业化生产进程以来,玩具制造业对材料选择及生产工艺尤为重视。当下,消费者健康意识日益觉醒,相关法规也在持续健全,在此背景下,对玩具中有害化学物质展开严格检测与监管已势在必行。基于此,本文深入剖析玩具中有害化学物质的检测问题,系统分析市场上玩具中常见的重金属、邻苯二甲酸盐、双酚A等有害化学物质,明确指出这些物质对儿童健康构成的潜在威胁,提出检测建议,以推动玩具行业健康发展。
2025年03期 v.39;No.207 114-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9K] - 赵道哲;李淑贤;
目的:分析比较香附、薄荷单味药与药对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水蒸气蒸馏的方法,分别提取香附、薄荷单味药,以及药对挥发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药对及单味药的挥发油成分,同时利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百分含量。结果:分别在香附、薄荷及药对挥发油中鉴定出39、11和38种化合物,单味药香附和药对共有3种化合物,单味药薄荷和药对共有2种化合物。香附与薄荷配伍成药对后,单味药香附和薄荷分别消失36、9种化合物,而药对新增34种化合物。结论:药对与香附、薄荷单味药挥发油化学成分相比存在显著差异。
2025年03期 v.39;No.207 118-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1K]
- 张学辉;王超;孙硕硕;
化工安全管理是我国化工行业的核心任务。特别是在精细化工行业中,安全管理至关重要,因为其生产过程涉及高危化学物质的使用和储存,一旦发生事故,将带来严重后果。因此,精细化工行业的安全管理工作必须从生产过程及潜在的安全问题出发,提升企业管理者的安全意识和管理能力,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精细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
2025年03期 v.39;No.207 143-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1K] - 商振东;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精细化工行业正面临安全生产管理的新挑战和机遇。尽管技术进步为风险监测和事故预防提供了新的手段,但安全管理体系的不足、员工安全意识的缺乏以及复杂的生产工艺仍旧是导致事故频发的关键因素。基于此,本文深入探讨了精细化工企业安全生产中的风险分级管控与事故预防,旨在构建一个全面有效的安全管理框架,以降低事故发生率,保护人员和财产安全,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025年03期 v.39;No.207 146-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3K] - 赵学刚;
当前,化工安全生产保护装置在使用时还存在缺陷,如散热效果一般、风扇耗电导致升温、缺乏气体净化功能等。仅仅通过收纳盒对废气内的粉尘进行分隔收集,仍会有部分有毒粉尘跟随废气排出,影响使用者的健康。为解决这些技术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新装置,通过对接口对接散热口,感温板可监测散热口的温度,并将温度传到控制器上,控制器内有设定好的判定温度,当温度高于判定温度时,控制器对水泵发出工作指令,利用水雾喷头对散热口进行降温,防止变形。排气管顶端的开口槽内装有活性炭块,有效吸附空气中的细小粉尘,净化气体,保护工人安全。该装置自动化程度高,环保效果佳。
2025年03期 v.39;No.207 149-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3K] - 黄新明;陈志远;杨俊武;刘斌;刘成威;
基于文丘里管的空化特性可将气泡碎化为微纳气泡这一原理,本研究深入剖析了文丘里管在不同设计及工况下的流体行为。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手段,揭示了文丘里管在初生空化、稳定空化和空化限流三种状态下,压力与流量的变化规律。实验介绍了方管和圆管的设计方案并给出了相关数据。对方管设计,研究人员考察了扬程从16~29 m变化时的情况,观察到在初生空化、稳定空化和空化限流状态下,流体行为呈现出明显差异。而在圆管设计的实验数据中,则呈现了扬程在15~25 m不同取值时的流量变化情况。通过对比实验数据和数值模拟结果,本研究详细讨论了在不同进口、出口压力条件下,液相流量、气相流量以及气液体积比的变化态势。结果显示,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际实验数据高度吻合,能够切实有效地预测流体在文丘里管内的行为表现。本研究系统总结了文丘里管在初生空化、稳定空化和空化限流状态下的特性,为后续对文丘里管进行更深入的优化设计,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依据。
2025年03期 v.39;No.207 152-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9K] - 唐月琴;
随着化工领域技术的持续发展,煤化工合成氨生产工艺也愈发成熟。本文以某煤化工合成氨生产项目为基础,详细阐述了该工艺所依据的化学反应原理以及主要的生产工艺流程,然后基于氨合成工艺过程,提出三点可行的节能优化建议。研究表明,选择更为先进的气化工艺、改造技术方案降低系统电耗并对脱硝装置技术进行升级是有效策略。
2025年03期 v.39;No.207 155-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1K] - 丁洋;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能源需求持续攀升。传统能源结构主要依赖煤炭和石油,由此引发了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一系列问题。为达到可持续发展目标,我国正大力推进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积极转变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全力朝着能源高效利用、清洁低碳发展的方向迈进。在此时代背景下,本文对当下煤炭采制化过程展开全面概述,深入剖析其中存在的不足,进而提出强化煤炭企业采制化管理的对策。期望通过这些举措,切实助力实现能源高效利用和清洁低碳发展,为建设美丽中国、推动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2025年03期 v.39;No.207 159-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3K] - 王静海;
本文探讨了一种低浓度海水提溴的方法,对双极膜在海水提溴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深入分析,对各生产工序无人化操作进行了交流。该方法在酸化和中和工序中,所需原材料均通过双极膜自制,有效降低了酸、碱的储运风险。通过双极膜制备的盐酸调节海水的p H值,直接在海水管道内加入氯气进行氧化反应,将卤水中的溴离子氧化成游离溴。含溴卤水从吹出塔上部流入,与风逆向接触,通过二氧化硫与水和溴的反应生成中间完成液氢溴酸,完成液通过蒸馏塔与氯气、蒸汽直接接触后溴蒸气馏出,经冷凝、分离得到产品。
2025年03期 v.39;No.207 162-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9K] - 翟洪洪;
随着化工行业的快速发展,化工工艺设计的复杂性持续增加,涉及的化学原料、设备、生产工艺路线及管道等因素日益复杂。这些因素在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同时,也可能引发潜在的安全隐患。本文通过分析化工工艺设计中存在的风险因素,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控制对策,旨在提高化工工艺设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为化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2025年03期 v.39;No.207 165-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7K]
- 李雅;方向青;范文雯;
水分析化学作为高等院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课程建设中的优势课程。本文旨在分析水分析化学课程建设的重要性,确定课程建设的总体思路,探讨其建设路径。通过将专业知识教学与育人目标有机融合,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三全育人”的总体目标。
2025年03期 v.39;No.207 168-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4K] - 陶鑫;刘杨;马成章;
本文通过探索高校基础化学实验室的开放式教学模式与管理模式,提出系统、科学、实践应用较强的方案,以期为数字化背景下完善高校基础化学实验室创新管理机制建设、推动基础化学实验室教学改革、提升教育质效等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最终实现高校基础化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升。
2025年03期 v.39;No.207 171-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9K] - 余艺平;朱利安;
实验室安全课程教学是高校进行实验室安全教育的主要途径。为了进一步增强实验室安全课程的教学效果,本文采用了主被动学习有机结合的方法。一方面,在被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安全知识,另一方面,在主动发现中强化学生被动学习的安全知识。这种有机结合使学生具备理解分析和自主运用实验室安全知识的能力,从而有效提高了实验室安全课程的教学效果。
2025年03期 v.39;No.207 175-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3K] - 刘心韵;付海;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不断提升,来华留学生教学质量日益受到重视。本文针对当前普通高等院校来华留学生英文有机化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采用KUD(know-understand-do)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索。在教学实践中,KUD教学模式因聚焦概念原理、简化事实性知识的优势,有助于提升留学生这一特殊学生群体的教学质量,为来华留学生英文授课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2025年03期 v.39;No.207 178-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4K] - 赵佳英;高璟瑶;姜昭;
随着高校科研实验室的迅速发展,安全管理面临一定的挑战,如实验室未进行日常清理导致环境卫生较差、危化品管理不规范、废弃物处理不及时、基础设备配套不到位、安全教育不到位等问题。针对这些实验室常见的安全问题,本文提出完善安全管理制度提升管理水平、提升安全理论知识和实操知识培训、强化危化品和废弃物的管理及安全管理资金投入并合理利用。通过这些措施,能够进一步提高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切实保护学校财产以及师生的人身安全。
2025年03期 v.39;No.207 181-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4K] - 周永生;刘有;魏开远;白磊;江苗苗;李子荣;
打造适应国家产业升级大背景下“应用型”特色人才专业课程体系,实施专业课程改革,可使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及考核方式更贴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模式,进而优化人才培养机制。本文以玻璃热工教学为例,深入分析当前该课程的教学特点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建议,旨在为构建与国家产业升级大背景相适应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体系,以及打造一支与之相匹配的师资队伍提供参考。
2025年03期 v.39;No.207 184-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8K] - 彭浩;郭静;李兵;吕利平;
化工基础是高等师范院校化学专业中唯一一门与生产实践紧密相连的基础课程,是化学专业本科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然而,现行的教学模式存在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与教学体系陈旧、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等问题,这些均不利于学生高效学习。为解决上述问题,化工基础课程的教学必须与时俱进,紧跟化工生产和化工学科的发展步伐,接受和提出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发展保持同步。
2025年03期 v.39;No.207 187-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4K] - 白立军;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教育信息化逐渐成为推动教育革新的关键因素。特别是在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中,提高教师的数字化教学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与现代工业生产和质量检测紧密相关的化学分析检验技术专业来说,这一能力的提升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所在。因此,本文深入探讨了如何结合行业需求,有效地提升教师的数字化教学能力,以满足行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通过系统性的分析,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提升策略,旨在为高职教师提供专业成长的指导,进而培养出更加符合行业需求的专业人才。
2025年03期 v.39;No.207 190-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3K] - 王健;谢松志;肖龙泉;张崟;刘坤平;
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危化品)的管理是保证学校实验室教学与科研安全的关键因素之一。成都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高度重视危化品管理,并建立了符合高标准的危化品库房,学院以落实对师生的安全教育和规范制度为核心,积极保障危化品的使用安全,严格遵循规定进行危化品的后处理工作。在学校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及信息网络中心的帮助下,近年来,成都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购买了智能试剂柜、实验室安全管理信息化系统、气体泄漏报警仪等先进设备。这些设备为成都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危化品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巨大帮助,提升了学院危化品管理的水平,保障了科研教学实验的安全进行。
2025年03期 v.39;No.207 193-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6K] - 白建伟;张琳;闫慧君;姜艳丽;
当前,人工智能快速发展,本文旨在探讨化学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的路径。在“专创融合”视域下,本文对人才培养的必要性进行了深入分析,系统性地探讨了应用型高校化学专业在“专创融合”人才培养中所面临的困境,提出了重构课程体系、完善多元化评价机制、加强政策保障体系、共建协同实践平台等举措。通过研究“专创融合”的有效实施路径,旨在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可参考的模式,积极培养具备创新思维和化学专业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2025年03期 v.39;No.207 197-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6K]